河洛大儒二程连载:偶见黄庭坚
这天下午午休起来后,程颐正要读《易》,谯定领了一人来访,一进屋,他对先生说:“这位黄先生要我引见,不知先生可认识否?”程颐打量着眼前的这位黄先生,一眼就认出来他是苏轼门下的黄庭坚,忙让他坐了,说:“先生何故也来到这里?”黄庭坚看上去要比程颐年轻十多岁,不过五十
这天下午午休起来后,程颐正要读《易》,谯定领了一人来访,一进屋,他对先生说:“这位黄先生要我引见,不知先生可认识否?”程颐打量着眼前的这位黄先生,一眼就认出来他是苏轼门下的黄庭坚,忙让他坐了,说:“先生何故也来到这里?”黄庭坚看上去要比程颐年轻十多岁,不过五十
明弘治十一年(1498),河南知府陈宣刻本《二程全书》传世。陈宣生于1438年,卒于1509年,字文德,明成化十七年(1481)进士。陈宣自幼学于温州家乡理学人士杨克明,深受永嘉理学濡染,素来以弘扬理学为己任。在夷陵知州任上,他用自己的俸禄刊刻温州理学先辈王开
摘 要:作为理学之开创者,二程思想与道家思想有着学派分隔,但在道体问题上,对道家多有肯定和借鉴。二程认可老庄道论之精深,吸收老庄道之属性,化“道”为“理”,肯定老子之道的生生功能;不过二程对老庄道家的吸收和化用基于儒家立场,认为“道”不可分,批判道家“道”的虚
在与事物的接触中体认人伦日用之道。“致知”在于“格物”,二者密切相关,故有时并称“格致”。历代学者对“格物致知”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:或强调在对事物的接触中穷究其“理”;或强调亲自实践以掌握各种德行、技艺;或以心意所在为“物”,进而以内心的修正为“格物”。
格物致知是儒家修身齐家的重要命题。朱子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代表了理学和心学的基本认识。朱子将格训为至、物训为事,致知为穷极事物之理,主张格物致知即是即物穷理。王阳明则反对朱子的解释,将格训为正、物训为事,致知为致良知,主张格物致知即是正心诚意。王阳明之所以
四书学可以从宽和严两个标准来理解。从宽的标准看,凡是对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加以阐发、论述的文章、著作、论说皆可纳入之。无论是训诂抑或义理、长篇还是短札,甚至感悟之言,凡有意义和价值者,皆可纳入四书学,其时间范围是自此四本著作产生之日起,其空间亦不限
程颐是受陕西吕大临的邀请前往关中的。关中,是潼关以西,宝鸡以东的广大地区,号称八百里秦川。秋天来到了关中平原,展现在程颐视野里的是一派萧瑟景象。呼呼的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,路旁稀疏的杨树早落光了叶子。程颐同六七名陕西关中学者坐一辆马车边走边谈。黄昏时分,涉
日前,“网红”董宇辉因在直播中提到它,遭多位网友炮轰,甚至有网友称:“如果说董宇辉是当下青年的榜样,那我们的青年是没有前途的,我们的青年是颓废的,我们的青年是自私的,我们的青年是没有希望的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:“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教育引导广大党员、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”。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“制定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,讲好中国反腐败故事”。赓续文化传承,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
二天上午,在程颢家里,程颢特地把谢良佐、游酢、吕大临叫来给杨时送行。程颢今天看上去既有些伤感,可又有些兴奋,他坐在书房临窗的桌旁,见窗外的一株梨树上挂着几个金黄的秋梨,便吩咐刘立之把梨摘了,亲自给杨时递了过去说:“今日杨君南归,吾无以为赠,唯赠此梨耳。”杨时赶
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晚上,杨时推开了吕大临住处的门,他是要向吕大临来告别的。见吕大临正在油灯下手执毛笔抄写,一脸专注的神情,他便有些不忍打扰。这时一阵风吹来,灯光摇了几下,吕大临抬头见是杨君来,便赶紧起身让座,并问何时从京城回来?杨时拿起吕的记录本边看边说:“我离
谢良佐(1050年-1103年),字显道,人称上蔡先生,号逍遥子, 寿春上蔡(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)人,北宋时期理学家程颢、程颐的学生,“程门四学士”之一。
朱熹的《近思录》将二程理学的基本内涵归纳为五个方面:一是以探讨道体和生命为目标;二是以穷理为精髓;三是以存天理、去人欲为存养功夫;四是以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为实质;五是以为圣为目的。朱熹思想的直接来源是二程洛学,是在继承二程思想的基础上,对二程洛学的发展。朱熹对